第三章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第一节 初创(1962~1975)
0、概述
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是我国以铀矿开采为主的多专业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始建于1962年,当时称南昌矿业研究所(简称南昌所)。1966年,该所与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第一设计院矿山设计部分合并,成立二机部第三研究设计院(简称三院);1969年,该院由江西南昌迁往湖南省衡阳市,与二机部第一研究设计院水冶设计部分合并,成立二机部第四设计研究院(简称四院);1975年,在四院科研室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为湖南六所,直属二机部十二局领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矿山研究所先后更名为二机部铀矿开采研究所、核工业部铀矿开采研究所、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和核工业第六研究所(以下简称六所)。2002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
1、南昌矿业研究所创建时期(1962~1965)
(1)南昌矿业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物理研究所创立
我国原子能事业始创于1955年。1958年10月,根据中央发展核工业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江西省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成立物理研究所,对外名称为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物理研究所。
(2)南昌矿业研究所成立
1962年5月底,中共二机部十二局党委决定在原江西矿物局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南昌矿业研究所”(简称南昌所),以适应我国第一批铀矿山相继投产的需要。1962年9月,南昌矿业研究所正式成立。
1964年5月,南昌所领导向二机部和十二局报告,拟在南昌所的基础上增设矿山设计部分,机构合并后定名为“南昌矿山研究设计院”。 1964年7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对二机部成立南昌矿山研究设计院作了批复,同意将北京第一设计院矿山设计部分迁往江西南昌,与南昌所合并,成立矿山研究设计院。1965年10月,北京一院矿山设计部分陆续迁至南昌。
(3)铀矿开采技术研究起步并取得初步成就
南昌矿业研究所为我国铀矿开采技术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从1963年到1965年,共开课题75项,完成了71项。
地质物探研究工作取得初步进展。1962年至1963年,南昌所先后对湖南七一一矿、七一二矿地质特点与勘探方法、探矿网度进行了研究。1965年至1966年,南昌所开展了七二一矿露天开采区地质工作方法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1965年,针对铀镭平衡破坏和矿化不均匀等因素对伽玛取样代替刻槽取样影响问题,南昌所在七一二矿开展了β-γ综合取样方法的研究。
铀矿常规开采技术研究起步。1962年秋,南昌所派员深入七一二矿进行了长壁式采矿方法的研究,使这种采矿方法在该矿不断完善。为了开发我国铀矿开采中的堆浸技术,南昌所于1964年冬开始进行实验室试验,1965年正式立项研究。通风防护技术研究从1963年开始起步,先后在七一一、七四一和七四三等矿开展了“采场通风降氡”“通风方式对氡析出影响”和“通风系统调整”等探索试验。与此同时,从1963年开始,南昌所开始了对7204型辐射仪的改进工作,研制出KF-3001型辐射仪。该产品通过部级鉴定后,立即组织生产,分发各铀矿山使用,从而摆脱了对苏联进口的依赖。
矿山物理化学分析研究步入正轨。南昌所矿山物理化学分析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起步,重点是研究铀矿石中有关元素的分析方法,解决铀矿山系统分析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和建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并为该所科研生产的质量保证提供服务。
2、南昌矿业研究所与第一设计院合并时期(1966~1975)
(1)南昌矿业研究所与第一设计院合并
1965年12月,经二机部批准,北京第一设计院的矿山部分迁往南昌,与南昌矿业研究所合并成立第三研究设计院(简称三院)。
(2)文化大革命时期(略)
(3)迁址衡阳,重建矿山研究所
1969年10月,三院、七○九勘察队陆续迁往衡阳市原衡阳市矿冶工程学院校址,与原北京一院合并。1969年12月17日,二机部军管会批复一、三院合并,定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简称四院),院址设在衡阳市(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1975年2月,经二机部批准,在第四设计院科研室的基础上建立矿山研究所,承担全国铀矿山的科研任务。1975年8月18日正式成立并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筹备小组。1975年8月19日,湖南二机局批复,同意成立湖南矿山研究所,所党政工作由四院领导。
(4)动乱中坚持探索,成绩喜人
溶浸采矿技术研究起步。从1966年到1975年,溶浸采矿技术研究开始起步,填补了我国溶浸采矿技术的空白,后来发展成为六所核心技术研究项目之一。溶浸采矿是利用溶浸液对矿石进行浸出,以提取有用金属。
空气等离子技术的研究萌芽。1965年,空气等离子技术的研究开始起步。1969年,创造了锆电极寿命达15.6小时的记录。压缩空气代替氮气作为电离介质和抗氧化电极(锆电极)试验成功,为当时国内首创,是空气等离子应用技术研究的突破,受到国防科委重视。
通风防护技术研究方面氡析出规律研究取得新进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南昌所开展了“采场氡析出规律”“铀矿井下氡析出与分布规律”等探索性研究,以求解决铀矿风量计算的参数——单位当量析出率测准的问题,随即展开测氡、降氡的技术、方法、仪器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和成果,有的方法、仪器属于国内首创、填补空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通风降氡技术的研究中断。
铀矿山仪器仪表的研究改制工作取得新成果。1966年,KF-3002型辐射仪试制成功,并生产108台,在全国铀矿山推广使用,满足了当时铀矿山生产的急需。该机后改进为FD-43型闪烁γ定向辐射仪,至1972年生产了110台。此后于1974年研制出FXY-222型铀自动分析仪,其性能和稳峰方法与美国《核技术》杂志1974年9月介绍的UF6自动监测仪相当。
理化分析方法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其它科研方面也有所突破。
第二节 恢复与建设(1976~1982)
0、引言
1975年,我国铀矿山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外矿山相比,我国铀矿山的开采技术水平较低,许多铀矿山的特有技术亟待研究解决。由于没有专门的矿山研究机构,科研工作落后于矿山生产建设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南昌所原有的科研机构几经分合,易名迁址,幸存下来的只有一个科研室。科技人员只剩下130余人,其中采矿、机电等主体专业人员留下不到50人,且专业不配套,科研手段极不完善。
1、重建矿山研究所
(1)重建湖南矿山研究所
1975年8月18日,正式成立并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筹备小组。1976年5月16日,二机部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称湖南第六研究所)正式成立。
(2)设立内部机构与人事任命(略)
2、全面加强内部建设
(1)拨乱反正,健全党组织
1976年10月,六所组织开展了批判“四人帮”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的活动,对党员进行拨乱反正教育。在1976年到1979年这段期间,为了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六所在完善科研机构的同时,建立健全了党的各级组织。1979年11月,六所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过去冤、假、错案进行了拨乱反正。
(2)健全学术委员会,建立办公会议制度
1980年2月26日,六所充实健全学术委员会。4月13日,六所颁发《奖励试行办法》。1980年5月16日,六所决定建立办公会议制度等。
(3)召开第一次党代会
中共湖南第六研究所委员会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79年10月11日至13日召开。
(4)召开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2月18日召开了六所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会委员会。
(5)召开第一届团代会
1976年12月23日,召开了共青团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所团委会。
(6)全面加强职工文化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
1978年成立了职工教育领导小组(1988年改为职工教育委员会),开始把职工的文化、技术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增加教育经费,增添教学设备,扩大教育场所。1980年至1987年,开办了三届电大教学班,共培训78人。加上外培和自学高考毕业生,这个时期共培训大专毕业生52人,占全所青壮年职工40%,提高了职工文化、技术素质。
3、科技研究重新起步,并取得丰硕成果
(1)制订科研规划,召开科学大会,加强科研管理
1976年10月,六所向中共二机部党的核心小组呈报科学技术发展八年规划和二十三年设想。12月1日,六所召开科学大会,较全面地总结了全所的科技工作,表彰了科研成果、先进课题组和先进个人,对今后一个时期的科技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1978年3月20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六所共有5项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多,科研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期间,共取得科研成果86项,获省、部、国家级成果奖10项,为20世纪80年代进行保军转民、开拓科研新领域打下了基础。
(2)科技研究全面展开
广泛开展氡析出规律理论研究,通风降氡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先后研制出KF-601活性炭测氡仪和KF -602型携带式氡及氡子体测量仪,KF -602型测量仪于1980年通过部矿冶局鉴定,共生产30台应用于部外有关单位,获1983年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至80年代初,取得的20多项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整套“排氡通风理论”,提出了“氡的渗流-扩散析出理论”和“控氡通风理论”,这些研究成果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奖。
溶浸采矿技术在艰难中推进。
空气等离子技术研究取得新成就。1980年,六所批准开设“运用空气等离子切割金属材料”课题,很快就设计出第一代空气等离子切割炬,切割试验结果表明,空气等离子弧切割金属板材是完全可行的。1981年秋,发电厂锅炉点燃煤粉的试验一次获得成功。该项技术成果,于1981年冬通过部级鉴定,同年获山东省科学进步一等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三等奖、国家经委“金龙”奖。1982年还在湖南株洲电厂进行了无烟煤点火试验,也取得了初步成功。
采掘技术和矿山机械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1975年,六所研究人员进行了76-135-N型双线圈钢弦压力盒的研究,其钢弦采取双电磁线圈激励钢弦振动,输出高幅连续正弦波,比单线圈激励振动弦频率稳定。获1978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四等奖。80年代初期,喷锚技术又推广到新疆七三五矿松软岩层支护取得了成功。
1978年,二机部十二局决定由六所承担七一五矿水平分层崩落采矿法的改进任务,项目成功并获1981年度国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
梭式矿车改进研究、CTC102双机采矿钻车设计研究、无轨设备的采准系统和采矿工艺研究与设计等项目先后获得成功,并应用于生产实践,获得国防科工委成果奖。
矿床地质和探矿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的进步。
加快铀矿废水治理技术研究,并取得新的进展。从1975年开始,六所研究采用流化床离子交换设备,以解决结块、堵塞问题,1976年在七二四矿废水处理中,第一次使用流化床工艺技术,取得了成功,到1987年已运行11年,共回收金属铀15吨,铀的回收率达95%~98%,允许的含泥量小于8%。连续逆流流化床处理废水的技术突破,有力地推动了铀矿山废水治理工作的开展。该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从1982年至1984年,六所结合七一二矿废水铀浓度低(0.15~0.50毫克/升)、废水量大(每天排6000立方米)及中性偏碱(PH值为7~8)等特点,研究成功“凝聚沉淀法”处理中性低浓度铀矿废水的新工艺。该工艺采用廉价易得的硫酸亚铁(或聚合氯化铝)作为凝聚剂,以用于回收铀品位在0.04%至0.14%范围内的矿泥中的铀。该项成果获1986年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四等奖。
第三节 改革与发展(1983~2002)
0、引言
1984年7月,核工业部召开了科技体制改革会议,确定六所为改革试点单位。从此,六所改革和整顿结合进行。六所对领导体制、科研经费管理以及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同时开始调整科研方向,保军转民,拓宽科研领域,由过去单一的军工型研究所调整为军民结合型研究所。
1、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时期(1983~1988)
(1)深入改革领导体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改革领导体制。
1985年起,六所实行实行新的领导体制,即所长负责制。
调整领导班子,健全内部机构(略)。
加强内部管理,扩大基本建设(略)。
(2)领导关怀
1983年,核工业部副部长赵宏来所检查指导工作。1984年1月5日,核工业部陈肇博副部长到六所检查工作。1984年3月,核工业副部长陈肇博到云南腾冲“381矿床原地浸出”课题现场检查工作。1985年4月,核工业部顾问张忱来所检查指导工作。1986年10月29日,核工业部蒋心雄部长到六所检查指导工作。1987年4月,核工业部副部长李觉、刘书林,副部长李定凡检查云南腾冲381地浸试验现场。1988年1月,核工业部副部长陈肇博对六所“七九四矿堆地浸课题”作了批示:“这是一条好路子,一定要努力走下去,要注意集中力量解决环保问题,尾矿坝的安全要万无一失”。1988年7月,核工业部顾问周秩来六所检查指导工作。
(3)加强党建、团建工作,强化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1985年4月29日至30日,第二次党员大会召开。1985年6月27日,六所召开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9月17日,六所召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1988年3月,六所召开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共建精神文明领导小组,制订了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80年代中期,宣传贯彻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总路线,教育全所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树立信心,为实现党的总任务而奋斗。
(4)狠抓科研管理,科研成就又上新高
加强科研规划,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从1980年起,逐步健全了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制定了《科研计划管理条例》,明确了计划管理的基础是课题,重点抓住了对课题的选题与论证、实施与检查、总结与鉴定三个环节,合理安排人、财、物,从而使科研工作效率、完成课题比率、优秀成果率有了明显提高。
铀矿开采等各项技术取得新进展。一是原地浸出采铀技术获得新的试验成果,于1987年春通过部级技术鉴定,被评为核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于1988年获得1987年度核工业部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填补了我国铀矿开采技术的一项空白。二是堆浸工艺技术日趋完善。三是铀矿山井下开采边界品位研究有新进展。四是放射性物探方法与仪器研究的新突破。五是铀矿山全无轨开采等技术试验成功,并取得新成就。六是KF-603热释光剂量计研制成功。七是铀矿石中铀的标准分析方法的顺利完成。八是成功研制“凝聚沉淀法”处理中性低浓度铀矿废水的新工艺。
民品开发取得丰硕成果。一是黄金堆浸试验研究的新突破。二是空气离子切割机获第35届布鲁赛尔“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三是积极开展化工和石材等产品的开发工作。四是广泛开展民用建筑设计,并取得佳绩。
2、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时期(1988~2002)
(1)健全内部机构,改革内部管理
1988年12月31日,经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批准,核工业部第六研究所易名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1999年,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将军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题写所名。
1989年5月5日,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下文(核总劳发[1989]83号)批准六所为二类院所,相当政府的副局级单位。
机构设置、从事任命变迁(略)
(2)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989年1月六所召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1992年1月,六所召开第三次职代会、第四届工代会。1992年3月六所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1996年12月,六所召开第五次党代会。
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3)科研成就实现提升和突破
1992年4月8日,六所申报六所科技委评审通过了溶浸采矿试验室、氡和氡子体测量实验室两个项目的立项申请。1993年,溶浸采矿重点实验室经批准在六所建立。六所的“卷接工艺风力供给方法与装置”获1993年“尤里卡”金奖和1995年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览会专利金奖。承担军品科研、黄金、标准化课题48项,民品(劳务、技术服务、生产等)项目51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总共101个课题,计划任务完成率超过90%。 1994年4月,六所成立核工业溶浸采矿技术重点实验室。1994年-1998年,建立了国内一流的溶浸采矿技术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内目前唯一装备先进、配套齐全的溶浸采矿实验室。该实验室主要研究开发铀矿原地浸出、原地爆破浸出和堆浸技术,同时也研究有色、稀土及贵金属矿床的地浸堆浸技术,是我国溶浸采矿技术的研究基地。
1990年3月,放射性二级计量站的氡室标准通过部级鉴定。同年,初步建成了亚太地区第一氡室,并进行了部级鉴定。1992年5月,六所研制和建成的“检定氡及氡子体浓度标准装置(简称氡室)”,也是我国唯一的氡室。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它通过了国防计量考核与认证,被评为氡及氡子体计量一级标准,同时于1999年1月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认可,1995年5月应邀成为亚洲地区的协调实验室。至今已为亚太地区和全国80多个单位提供技术服务,成为全国的氡检测质量保证单位。
六所氡实验室建于1994年,氡实验室所拥有的“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是国防计量一级标准,1995年被国际氡计量组织(IRMP)指定为亚洲区域的协调实验室。1997年,荣获国防科工委“国防计量先进单位”称号,1999年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可和授权,是目前全国“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的最高标准。2000年1到9月,六所氡实验室参加了由英国辐射防护局氡室(简称NRPB,四个国际氡计量参考实验室之一)举行的“2000年氡积累探测器国际比对”活动,并取得了A级的好成绩。这次比对结果表明:六所自主研制的KF606型氡积累探测器和氡计量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
地浸采铀技术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民用“烟草卷接设备集中工艺风力与除尘技术”等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