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甲子春秋>>校史长廊>>历史沿革>>正文

南华大学校史摘要(一)

2018-09-17作者:肖月生 缩写 (点击: )

自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因为美丽而可爱。

因此,要热爱一件事,比方爱国、爱校、爱家、爱花、爱草、爱小猫,或者爱他(她),就得从认识它(他)的美丽开始。

南华是美丽的。她的出身美、她的发展与成长美、她的未来美,她的校园美、她的儿女美、她的精神与灵魂美,特别是,她所承载的千千万万南华人的梦想,以及她所见证、所陪伴的千千万万南华人的拼搏,更是大美!

然而,大家可能都只顾着赶路去了,却忘记了停下脚步仔细地欣赏一下她的美,于是对于她的爱,自然也就失之深、失之全、失之烈、失之久。

不久前与一位弟子QQ聊天,热情欢迎并期待他回母校参加60年校庆庆典,非常尴尬的是,他居然问“校庆哪一天”。不能说能记住父母生日的孩子就一定能大有做为,也不能反过来说,但连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或者至少说明对父母了解、关心得太少了。

这其实也不能全怪弟子们,因为我们所做的校史宣传与教育的确太缺乏了,甚至处于空白。校庆50年甚至更早些时候,有过多种校史读本,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篇幅长、资料杂,没有主动宣传等各种原因,这些读本并未得以广泛流传与普及,导致了校友们校史知识的欠缺。

十天前,校党委书记王汉青在校庆工作推进会上要求校庆工作“满意百分百”,并提出了广泛开展“我为南华添光彩”和“迎校友、建名校”两大主题活动,把校庆的氛围尽快地浓厚起来。于是我就想,是不是可以把50年校庆之际编撰的《南华大学史》(原子能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整理、缩写成一个简两三万字的易读本呢?若此,则可以通过广播、网页、自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校史知识宣传与教育。也算是笔者为校庆做了一件小小的实事。

说干就干。从9月13日起,至9月17日凌晨,连续四天每天超过15小时,一口气把一本标称为86万字的《南华大学史》缩写成了这个5.8万字的读本《南华大学史摘要》(除去附录《大事辑要》《校史知识百问》2.1万字,正文3.7万字),其中附录二《南华大学校史知识百问》作为宣传校史知识配套使用的。

所谓“缩写”,尽量地保持了原貌,所谓“摘要”,自然是摘其要而录之。然而由于笔者水平所限,这两点不一定把握得到位。敬请各方大家赐教!

南华,自然是比不上清华,至少目前是差了不少,然而,南华居“五华”之要、之南,在“双一流”的竞争中一定可以再一次抢抓机遇,再上台阶!

爱南华吧,不需要理由。

 

作者 2018年9月17日7:30于南华苑

 

 

第一章中南工学院

第一节 初创(1959~1969)

0、概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需要出发;从增强国防力量,反对核战争,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出发;从掌握核科学技术,利用核能和核技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出发,毅然作出了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1956年成立了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更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1982年更名为核工业部),具体组织、领导国家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揭开了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历史篇章。

为适应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着手建立和发展核教育事业。1958年,第二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二机部)经与冶金部协商,并报国务院批准,决定将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的前身之一——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矿冶工程系迁至衡阳市,以此为基础组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隶属于二机部。

1959年10月15日,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次日正式上课。学院自创建至1969年停办的10年间,先后毕业学生1890人。这一时期,学院在艰苦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1、命名与选址

起初,二机部将学院名称定为“衡阳工学院”。1959年3月底,学院筹备处关于学院名称问题向二机部反映:座落在衡阳市青草桥黄家湾处,已有一所学校称“衡阳工学院”,为避免造成混乱,请二机部更改学院名称。6月20日,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发出关于学院名称更改及印章启用的通知:根据上级决定在湖南成立一所高等学校,正式命名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并已开始进行教学准备工作,筹备处地址暂设在衡阳市江东区湖北路40号,信箱为“衡阳市14号信箱”。原“衡阳工学院筹备处”即行撤销。

学院最早希望在长沙选址,但由于二机部系统及承担学院基建任务的中南矿业公司所属的很多厂矿设在衡阳附近,为便于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后来决定在衡阳定点,并最终敲定在衡阳市西郊风景秀丽的卧虎山旁建院。

1959年10月15日,学院在当时较为简陋的条件下,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到会祝贺的有二机部和湖南省有关方面负责人,衡阳市委领导、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南矿业公司领导,全院师生员工共1000多人参加典礼。10月16日,学院正式开课,本年按6个专业招收新生330人,其中地质专业30人、采矿专业60人、电子专业30人、选矿专业60人、冶金专业60人、分析化学专业90人,加上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转来的二、三、四年级学生488人,共有学生818人。

2、艰苦创业,一肩双责

1959年8月,由于校园基建工程时间仓促,办公楼、教工宿舍等许多房子还未盖好,但为了确保10月份开学、开课的既定目标不耽误,学院决定将设在衡阳市江东区湖北路40号办公的筹备处搬至新建的学生宿舍内办公,住也部分在学生宿舍内。当时来学院报到的教职工则分散住入学院附近的饭店、旅社及衡阳市第二中学、衡阳市第六中学等学校里。开学后,学生就住在还未全面完工的宿舍里,食堂也是临时搭建的油毡盖的棚子。尽管师生员工的居住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家为了核工业的发展,坚持一边办学,一边搞建设,为学院的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0年2月,学院根据教学的迫切需要,决定尽快建设教学大楼,并选址卧虎山东北面的学院中心地段。由于时间紧,基建项目开工多,任务相当繁重。学院只好动员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加教学大楼的基础开挖及土方搬运任务。当时国家处在三年自然灾害初期,面临经济和粮食困难,学院又在起步阶段,条件十分艰苦。教学大楼选址又处在卧虎山东北坡,土石方量非常巨大,基础工程任务相当艰巨。当时的院领导一面动员师生员工参加劳动,一面又身先士卒,带头挑土劳动。他们日夜劳动,加班加点,凿石运土,风雨无阻。夏天顶烈日,冬天披风雪,常常挑灯夜战,整个工地夜间是灯的海洋。全院师生一肩双责,课堂上是师生,工地上是工友,大家不分师生、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工程进度明显加快。到1962年12月,经过1年零8个月的施工,一座面积为17200平方米,高6层24米,墙体坚实、结构合理、气势宏伟的教学大楼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栋大楼设计合理,结构牢固,大楼主体历经50年风雨,至今仍然完好无损,不愧为衡阳建筑业的骄傲。

3、领导关怀

学院的筹建,得到了二机部、冶金部、湖南省、二机部十二局、中南矿业公司等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关注与重视。1961年5月,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二机部部长刘杰到学院视察,肯定了学院的筹建工作,并对学院的建设、发展作了重要指示。

4、按照“高校六十条”开展教学工作

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大批高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被打成了右派分子;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走群众路线,搞全民办学,盲目追求学校数量、学校规模,以大兵团作战方式自编教材,搞献礼性质的科研突击……教学质量已无法保证,科研更无法开展,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风气,甚至被扫荡一空。教育领域的此种混乱局面,加之饥荒所引发的群众运动热情的消散,促成了1960年冬中央对教育工作开始作出调整。首先是缩短了教育战线,缩小迅速膨胀的教育规模;其次,重新加强教材建设;再次,加强教育法,制定条例,以求使高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由此,“高校六十条”(全称《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因共分十章、六十条,故而得名,1961年9月颁布,也常被简称为“高教六十条”)应运而生。

学院严格按照“高校六十条”开展教学工作:

一是积极编写教材。1960年2月,学院发动各专业组讨论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编写适合原子能事业方面的教材,确定“铀矿地质”“铀矿开采”“铀冶金工艺”“放射性选矿”“铀矿分析”等为重点,并将任务具体落实到人。

二是修订教学计划。1961年3月,学院召开会议研究“教育革命”的问题,并派教务战绩的管理干部和教师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参观调研,然后根据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修订了原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精简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认真安排。

三是重视体育教学。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961年12月,学院设置了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师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对体育教育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四是重视教学质量。1961年12月,学院传达了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校六十条”,经过认真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贯彻措施,确立了质量第一的意识,对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作用。

五是结合生产培养人才。1965年7月,为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学院安排冶金专业部分毕业生到衡阳建衡化工厂进行钛白粉车间的工艺设计。该厂钛白粉车间建成后试产成功,生产出了衡阳的第一批钛白粉。

5、学院停办

1969年底,二机部决定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停办。

同时,二机部决定将核工业第四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四院)迁入学院内。1970年,四院的人员陆续从江西等地迁入衡阳矿冶工程学院。

1959年至1969年,学院共有学生2078人,其中1959年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转来学生488人,学院招收学生1590人(1959年招收330人、1960年招收420人、1961年招收210人、1962年未招生、1963年招收210人、1964年招收210人、1965年招收21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以后未再招生),先后毕业学生1890人。他们绝大多数扎根奋斗在核工业地质、矿山、核燃料、卫星发射试验基地、核电站等生产第一线,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两弹一艇”攻关中,在我国独立、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创建中,在我国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中,不少校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69届选矿专业毕业生、高级工程师、某集团总工程师杨德茂,扎根基层,组织对国内第一套万吨级小本体聚苯烯装置进行了百余项技术改造,使装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研发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获得了多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们中还有一批以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吴建常和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曹光佑等为代表的省部级领导。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的厂矿、研究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的厂矿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等管理与技术骨干,相当一部分是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的毕业生。

 

第二节 复建(1979~1993.6)

0、概述

1979年11月,二机部党组决定恢复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到1984年9月新生入校,完成复建。学院复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中心工作发生重大转移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学院的复建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适应了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复建与命名

1980年5月28日,二机部关于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致函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收文[1980]9号)提出,为培养铀矿冶和其他科学技术人才,经征得你省同意,我部已报请国务院恢复衡阳矿院,待遇为地师级,1980年1 月起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请你们对学院的各项筹备工作加强领导。

1981年12月29日,院筹备处传达了二机部党组关于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组建学院,不再另找地址的决定。

1979年11月23日,为了从组织上保证复建工作顺利进行,二机部决定成立衡阳矿冶工程学院筹备处,并于1980年1月1日开始办公。主要负责制定复建计划、建立机构、调集师资,以及搞好四院的搬迁等工作。

1980年5月30日,学院筹备处向二机部建议将学院名称由“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改为“中南工学院”或“中南理工学院”,10月7日,二机部研究讨论同意将学院名称改为“中南工学院”;1981年12月,学院筹备处召开会议,传达二机部党组决定在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组建中南工学院的决定。1983年1月,教育部下发教计字007号文件批准:“衡阳工学院在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旧址筹建,由核工业部和湖南省双重领导,以核工业部为主。” 核工业部收到文件后即向学院筹备处转发了教育部的批文。

1984年2月25日,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为学院题写了“衡阳工学院”院名。

2、机构设置

1983年8月9日,中共核工业部党组批复衡阳工学院机构设置:

党群工作系统设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办公室、团委、工会。

行政管理系统设院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保卫处、科研处、基建处。

教学系统设机械工程系、计算机系、建筑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工业管理系、基础部、马列主义教研室、图书馆。

1984年11月8日,核工业部教育司批复,同意学院环境工程系改名为技术物理系。

1988年1月30日,核工业部批复,同意学院增设采矿工程系。

3、恢复招生

1984年1月30日,核工业部转发教育部关于正式批准成立衡阳工学院并开始招生的通知。通知强调指出:“成立衡阳工学院,对加强短线专业、逐步改变核工业部专业干部队伍构成的不合理状况,实现核工业保军转民都具有重要意义。”并指出“要特别重视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

1984年9月10日,学院举行重建后的首届开学典礼,核工业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中共衡阳市委,以及兄弟院校、兄弟单位的领导共70多个单位的代表到会祝贺。

4、迅速发展

1984年9月正式恢复招生开学后,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各项工作出现了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教学和管理工作

①专业建设:经过近10年的建设,学院的专业数从1984年的5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发展到1993年的11个本科专业和8个专科专业。

②课程建设:1992年止,建成9门学院优良课程、2门省重点课程、1门总公司二类课程、1门全国优秀课程。

③接受学位评估:1988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以“(88)学位字(005)号”文件批准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计算机软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核电子学与核技术应用、会计学等5个本科专业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1989年5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总教发[1989]107号文批准机械设计及制造、工业管理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自89届开始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1992年6月,核工业总公司以核总教发(1992)60号文批准采矿工程专业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2)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师资培养、积极开展专业职务任命和聘任工作、建立健全教师考核管理制度,以及加强教学能力建设,开展教学比赛等多种途径(学院从1991年起每两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四好”——教学思想好、教学条件建设好、教学过程好、教学效果好——评选活动,每次评选10名),培养、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1985年-1991年,先后有邹树梁等13人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核工业部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3)稳步扩大招生规模:1984年从四川、北京、江西、山西、甘肃、江苏、湖南等省市招收新生216名,其中本科180名、专科36名。1992年从全国20多个省市区招收新生503名,其中本科426名、专科77名,本科毕业432名,年底在册学生1649名。

(4)科研工作

通过设置科技处、成立5个科研所,建立健全科技工作制度,创办《科技通信》《衡阳工学院学报》,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特别是重视国际学术交流,设立青年科学基金等有效措施,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和一批可转让、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开发项目。并有一批科研单位和个人受到市、省、部以及国家级的表彰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特别是孙德纶同志于1984年10月16日获得核工业部授予的“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这一荣誉证书,弥足珍贵。

5、领导关怀

1986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委员、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为学院题词:“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核工业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1988年1月13日,中顾委委员、原林业部部长雍文涛来学院视察指导工作,并为学院题词:“实现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是基础。”

二机部、核工业部、湖南省等方面的领导刘淇生、苏华、赵宏、周平、张忱、王向天、周亚南、李觉、董志文等先后在京接见院领导或来校视察、指导。

 

第三节 改革与发展(1993.6~2000.6)

0、概述

1993年6月23日,国家教委批准衡阳工学院更名为中南工学院。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为学院题写了新的院名。更名以后,面对核工业军转民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学院及时调整战略,积极推进改革,着力谋划发展,相继实施教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改革和后勤管理改革,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学院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1、机构设置调整和完善(略)

2、院级领导的调整和充实

更名之初,学院的领导有5位,他们是:丁联池同志任党委书记,刘泽南同志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汪兴华同志任院长,凌球同志任副院长,张帆同志任副院长。

到2000年并校组建南华大学前,学院的领导有7位,他们是:院党委书记丁联池,院长凌球,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邹树梁,副院长陈俊杰、邓国扬、王汉青、邹长城。7位院级领导班子成员都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中4人为教授,3人为副教授,平均年龄为51岁。

3、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

1993年更名之初,原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即应邀欣然为学院题写了新的院名。

1994年11月18日,原核工业部副部长、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第三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王淦昌院士来院视察,为学院题词“开拓进取,为核事业培育英才”,并为图书馆题写馆名。

国家核工业部、教育部、湖南省等各方面领导郑培民、张忱、周远清、吴向东、唐之享等先后或多次来校视察指导。

4、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

(1)加强专业建设和调整:由1993年的11个本科专业发展至1999年的17个本科专业(1999年3月,教育部以教高函【99】4号文予以确认)(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整理汇总表,略)。加强专业建设的基本措施与成功经验有:一是建设重点专业、增设急需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拓宽通用专业(口径)。二是开展专业水平评价活动。

(2)强化课程建设

1994年底,学院根据核工业总公司下发的指标体系,组织专家组对第二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进行了评估,《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12门课程被评为学院优秀课程。1995年,学院制订了《中南工学院课程建设工作的若干规定》,同时开始组织实施第三批重点建设课程规划,38门课程被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其中,《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被湖南省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同年,《金工实习》被湖南省确定为省级合格课程。

1996年,《大学物理)被湖南省评为省级重点建设优秀课程,《大学英语》被湖南省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合格课程。1997年,学院增补课程建设经费每年5万元,《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湖南省确定为省级第二批重点建设课程。

(3)加强教材建设

先后有何宪教授的《核技术应用概论》等9本教材列入核工业总公司“九五”教材选题规划。其中任德曦教授的《核电站工程管理》列入“九五”总公司重点教材选题,同时申报国家的重点教材。

(4)进行教学改革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今后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学院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院于1995年12月制订了“九五”教学改革规划,提出了“加强基础理论,强化实践训练,拓宽专业口径,注重能力培养”的24字教改方针,并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

改革的几大主要措施有:实行“主辅修”制度、抓好“两课”教学改革(学院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等地正式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并坚持不懈、系统规范地组织了这方面的实践教学,形成了一大特色)、把劳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军政训练、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等。

(5)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实验室的调整和建设,狠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搞好实践教学硬件建设。

(6)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价

1994年下半年,学院根据国家教委高教司[1994]125号文件《关于开展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和填报(普通高等工业学校本、专科教学基本状况统计表)的通知》精神,着手考虑学院教学工作的自评工作,并将其纳入1995年学院的议事日程。1995年初,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和研讨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试行)》,院党委和院行政提出了积极开展自评工作、促教学基本建设上台阶、促教学改革上层次、促教学管理上水平的工作思路,着手规划和组织学院的自评工作。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筹备、宣传、自建和多轮次自评,1997年11月8日,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霍雅玲为组长的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一行10人正式到学院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价,至11月14日评价专家组结束对学院的实地考察,形成评价意见:合格。1998年4月,国家教育部以教高(1998)3号文明确学院本科教学评价的结论为合格。

5、师资队伍建设上台阶

更名后,学院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经过不懈的努力,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基本合理,思想素质较好,业务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到1999年9月,共有在职教职工786人,其中教师373人,干部292人,工人121人。教师中,教授及相应职称者23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28人,讲师147人。高级职称教师中,45岁以下的83人,占55%。220名青年教师中,研究生班以上学历的115人,占52%。

6、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有新的突破

90年代中期,学院的科研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择优资助、实行按立项项目拨款)的情况下,学院开始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积极组织中青年教师申报各类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使学院承担省(部)级、国家级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90年代后期,学院的科研工作已开始上台阶、上水平。

90年代中期以后,学院基于“核电”是核工业的主导产业,面向核电建设选题进行技术开发,逐步开发出拳头产品。学院科研能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一是学院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氮—13监测系统研究》《氮—13监测仪工程样机的研制》的完成,具有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意义。

学院广大教师投入学术研究,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促进了教师队伍研究水平的提高。其中邹树梁副教授完成的《电磁感应式飞轮设计》被评为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7、成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不断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与质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科研工作、努力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础上,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加强学科和学位点建设。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学院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并确定1999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9月16日,学院举行99级硕士研究生开学典礼。

8、文明高校创建喜结硕果

1997年5月,学院党委下发《关于在全院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院掀起创建文明单位的高潮。1999年初,党委和行政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创建文明高校的步伐,积极参与省文明高校评估。经过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学院在年内顺利通过了省高校工委的检查评估,实现了建成湖南省文明高校的工作目标。


上一条:南华大学校史摘要(二)

下一条:学校历史沿革